首页 > 人才服务 > 详情

以“两区”建设为笔 续写海淀创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26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图片25.png

2021年年初,海淀区正式印发了《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两区”建设按下了“加速键”。1月,全市首家“自贸试验区”银行落户海淀。3月,海淀“两区”建设13个重点项目签约,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38条硬核政策发布。4月,海淀“两区”建设方案中的84项任务,离岸创新中心建设等22项任务落地。围绕“两区”建设蓝图,海淀走出的每一步都扎实而坚定。

  ■清单管理稳推落地见效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的海淀组团,共21.59平方公里,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则覆盖海淀区全域。同时,海淀区还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三区”政策叠加,让海淀区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如何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海淀区将“清单式管理”制度引入“两区”建设中。

  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亮出了“政策、空间、项目”三套清单,让政策应用有指导,空间利用有规划,项目建设有保障。

  政策清单方面,海淀区汇总了区级层面有效政策共计33项,涉及产业资金、人才、居住、教育、科技服务、政府放管服等六方面。空间资源上,梳理了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范围内可利用空间1049万平方米,其中存量空间资源42万平方米,在途空间资源126万平方米,增量空间资源1070平方米。项目清单方面,已梳理世界500强、独角兽、隐形冠军等各类目标企业近600家。

  清单发布推动海淀“两区”建设快速取得实效。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自贸试验区科创片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395家,其中内资企业385家,外资企业10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近37.94亿元,合同外资金额11305.44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395.44万美元。

  截至4月,海淀“两区”建设方案中的84项任务,已有“海英计划(升级版)”、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等22项任务落地。小米、字节跳动、国铁工贸、深信服、拟未等37个“两区”建设重点项目签约。海淀区将与这些企业深度合作,在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等建设方面提供产业空间支持,同时在产业资金、人才、居住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海淀区委书记于军介绍,未来五年,海淀区将充分发挥中关村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建立更高水平的“创新雨林”生态,对标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在北京新总规范围内,充分释放自贸试验区内约70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力争形成一到两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探索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打造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的永久试验田。

  ■四项制度创新政策率先“探路”

  海淀区北清路沿线,位于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内的中关村壹号园区正在慢慢成为海淀区北部产业带的核心。这里聚集着100余家前沿科技企业,国内首家在A股上市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拉卡拉就在园区内。

  拉卡拉推出了一款主要面向中小微商户的云产品——“云小店”。通过“门店收银+线上H5商城+小程序商城”一体化服务模式,为商户提供包含收款、营销推广、进销存管理、订单管理、粉丝运营、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服务。“为防范金融风险、保障这项业务顺利开展,我们推荐其入选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创新试点,一同入选的还包括腾讯云、中关村银行、民生银行等各自的项目。”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金融监管创新就是海淀区在“两区”建设中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之一。

  以“两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四项重点制度创新率先在海淀区落地。“带好头、树标杆”让海淀区“两区”建设的起点更高,责任更大。

  在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方面,海淀区将立足中关村软件园等片区,构建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加强跨境数据保护规制合作,增强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和数据互信机制的建立。“地理位置、人才聚集、数字领军企业总部云集是海淀建设数字贸易港的三大独特优势,海淀区将以试点项目为核心,制定监管细则,探索国际合作,力争将数字贸易港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数字特区’。”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说。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方面,海淀将充分利用两区方案中的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发挥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建立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的协同保护体系,优化知识产权风险处置模式,同时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先行先试探索。

  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方面,海淀区规划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做实做强“海淀创新基金系”,吸引一批有实力、有耐心、国际化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并购资本。目前,海淀已经在区内试点建设离岸创新创业中心,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探索优化对科研机构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的安全保障服务等。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方面,海淀区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打造数字人民币试验区和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验区,推动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贸易治理、跨境支付、贸易融资、智能监管等领域落地一批应用场景等。

  ■“产业+园区”双轮驱动高水平开放

  放大“三区”政策叠加优势,推动“产业+园区”同步扩大开放是海淀区在“两区”建设中的又一项重点任务。海淀区将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医药健康三大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建设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西区、清华科技园五大重点园区,探索“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项目带动”开放新模式。“我们将选取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和中关村软件园,作为产业项目落地的集中承载区域。同时,推动其它三个园区联动开放发展。”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不断推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医药健康三大重点产业发展,中关村科学城在原有产业体系优良的基础上,不断打出创新政策、空间、人才、资金“组合拳”,逐渐形成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目前,大信息产业占比全区经济总量40%,科技服务业达到18%,金融业占比12%。

  同时,聚焦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超高清显示等细分领域,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落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海淀区将瞄准十大关键领域,全面开展底层技术布局,在全市率先开展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工作,新场景、新基建取得有力进展。

  目前,海淀区硬科技、硬创新高精尖企业加速成长,仅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数量近800家,占全国两成;独角兽企业45家,占全国五分之一。小米、百度、美团、字节跳动、滴滴等数字经济企业先后进入“千亿俱乐部”。此外,国家实验室、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区块链算力平台等,一大批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及基础设施已落地布局。

  根据海淀“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海淀区将率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制高点。

  ■以软实力赢下“硬发展”

  4月15日,来自广东佛山市的市民陈先生,使用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内的自助服务机,成功享受到区块链“跨省通办”业务的便利。

  陈先生介绍,自己近期打算在佛山市购房,想办理房贷,所以前来开具“无房证明”“社保参保证明”“个税缴纳记录”三样材料,整个过程仅花了5分钟。“我长期在海淀工作生活,以前,如果需要收集这些材料,要返回佛山现场办理,现在通过区块链‘跨省通办’服务,省了不少时间、精力。”

  探索更优营商环境,加速要素全国流通,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与广东省佛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签订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并确定首批通办事项清单,在全国率先实现应用自主可控的“长安链”,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学印表示,下一步,海淀区将持续推进“区块链+跨省通办”,探索以区块链技术联盟为载体,实现跨区域审批和服务结果链上“共识”的政务服务通办新模式,实现“京津冀”协同,连通“大西南”,连接“长三角”,助力“大湾区”建设,致力打造“贯通南北、覆盖西南、两翼一轴”的跨省通办新格局,借助技术创新,促进全国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政务跨省通办”是海淀区加快提升营商环境能级,夯实软实力的缩影。继2018年发布“创新发展16条”后,海淀区又发布了“新时期再创业再出发的十五条措施”,涵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服务生态、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等重点突破方向,为“两区”建设在海淀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提升营商环境方面,海淀区全面推进“区块链+政务服务”,以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为主线,设计场景式服务,建设确权融资中心和基于区块链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建成了全国首个小微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在人才服务方面,建设国际人才会客厅和人才驿站,探索为国际人才设立涵盖居留、就业和创业等多种服务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在中关村壹号试点建立全市首家“人才工作事权下沉试点园”,启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人才E+”工作站,实现人才服务不出园区。

  “以‘两区’建设为契机,海淀将拿出再创业、再出发的勇气,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于军表示,未来将聚焦四项重点制度创新落地和三大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科技创新片区与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区有机互动的对外开放体系,为“两区”建设走出北京道路、形成北京实践,贡献海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