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昌平区坚持“科学 +城”理念,统筹推进未来科学城规划落地实施,着力打造“两谷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入驻企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潜力进一步释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北京科技创新主平台之一的未来科学城,“十三五”以来,空间规划面积已由10平方公里扩大至170.6平方公里,面积扩容16倍,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三大核心领域。其中,东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西区建设“生命谷”与沙河高教园区。计划到2035年,将其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未来科学城东区通过整合能源科技与产业资源,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目前,“能源谷”建设已初具规模,核心区内云集198家能源研发机构和生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超1400亿元。入驻央企所属研发机构参与承担了大飞机、核电、油气等国家重大专项,“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持续推动开放共享。“能源谷”已累计建成28个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氢能、核能材料等15个支持协同创新、服务科技人才的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电力大数据等协同创新联盟,汇聚两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成为全国创新要素最集中、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2019年,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未来科学城规划(2017-2035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以下简称生命园)正式纳入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成为支撑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的重要载体,生命科学园重点布局医药健康产业,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将集中力量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
“十三五“期间,10.26平方公里纳入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组团,生命园管委会挂牌成立,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挂牌,国际研究型医院开工建设,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一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二期投入运行。
经过多年沉淀,如今的生命园已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园区之一,是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
截至目前,生命园已拥有北生所、脑科学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8个,百济神州、保诺科技、万泰生物建有省部级研发中心15个,博奥生物、正旦国际等5家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19个,园区实有入驻企业约440家,形成了集基础研发、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于一身的全产业链资源聚集。
据了解,生命园分三期规划建设。目前,园区三期土地整理开发正在稳步推进,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生命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期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7平方公里,预计2021年陆续实现土地供应,全部开发完成后将可提供近170万平方米的研发和产业空间,并进一步补齐生活、商务等服务配套设施,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城融合。“经过多年培育,生命园现已进入加速发展期,研发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园区正紧紧瞄准创新源头,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持续加大企业扶持和人才服务力度,促进更多标志性、突破性创新成果在北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生命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十三五”时期,沙河高教园区围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抓好设施配套和服务提升,建设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瞄准“双一流”大学建设,不断优化功能布局、促进校城融合,加快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持。
目前,沙河高教园科教融合格局基本形成,6所高校全部开学入驻,完成了29个一级学科、27个整建制学院、28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整体迁入,在校学生3.9万余名。沙河高教园区强化共建共享平台功能,成立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高校之间实现18处公共空间开放共享,开设37门共享课程,连续举办七届“文化交流月”活动,推动高校互融共享。
沙河高教园高校集聚效应凸显,校城融合成效显著。奇点中心沙河高教园区校城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逐渐深化,引入2名领军人才、3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6家高科技企业。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举办中关村“火花”活动,推介优质科技成果项目。搭建高校与未来科学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设立沙河高教园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同推进重大项目研发、重大成果培育、人才培养交流及资源共享。依托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支持5个高校创建新型研发中心,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发展水平。